幼儿学好普通话的意义?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的。关于幼儿学好普通话的意义以及幼儿学好普通话的意义,学好普通话的意义和重要性,学好普通话的意义与方法,学好普通话的意义1500字,学好普通话的意义和重要性3000等问题,中博百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学前学会普通话的意义
学前学会普通话的意义如下:
5月的昭觉坝子,烈日炎炎。
在昭觉县新城镇乃托村的进村道路旁的一个小场坝上,几个彝族小朋友正在玩捉迷藏。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孩子们的脸红扑扑的,这正是夏日彝区的常见场景。
可仔细一听,这些彝族孩子们做游戏时说的竟是普通话:“找到啦”“我在这里”“来找我呀”“再来一次嘛”……
孩子们口中这一句句标准的普通话,就像这昭觉坝子的烈日,即将打破的是彝区孩子与外界交流的坚冰、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循环,即将改变的是彝区孩子因为不懂汉语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边缘化的社会现实。
在凉山,学好普通话,补齐彝区教育短板中的短板,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彝区儿童的成才和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已经汇聚成了一个社会共识。
破冰 打破语言障碍
对于凉山的贫困地区来说,教育是短板,而学前教育就是短板中的短板。来自彝区、特别是彝区农村的孩子成绩普遍落后,已经是一个社会现实。
在昭觉县新城镇宝洁希望小学的校长沙马古杰看来,彝族娃娃,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彝族娃娃,之前因为在启蒙阶段无法接受到普通话教育,直接导致了小学阶段学习成绩落后。
“这些娃娃在幼儿阶段缺乏普通话教育,但他们上小学以后又使用的是国家统一的汉语教材,老师也大多数使用普通话教学。这就造成了这一部分娃娃在小学一二年级基本听不懂、三四年级能听懂一些、五六年级才基本能听懂的状况。”当然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在20-30分之间,其中语文成绩格外薄弱,导致了许多孩子小学毕业了还是不能用普通话和外界顺畅的交流。
孩子们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很容易打击到学习积极性。如果进入义务教育后再来学习普通话,孩子们年龄已经偏大,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上小学后,学习任务逐渐加重,边学普通话边学习课程,不仅效果不佳,孩子们理解困难也会让成绩始终跟不上。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和家长们看不到受教育带来的希望,导致了许多学生小学毕业以后就无法再继续学业甚至辍学外流打工。
而学前学普,就是要补齐彝区教育短板中的短板。该行动计划实施一学期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曾经在西安和山东打过工的勒尔有火知道掌握普通话的重要性,目前,她家的一对龙凤胎在火普村的幼教点上学,近半年来,孩子的变化让她非常高兴。以前孩子们看电视的时候通常都没什么表情,可最近她发现,孩子们看电视时会边看边笑,看得很开心;在家时,两个孩子每天早上会主动用普通话对她说“早上好”,并且孩子们相互交流也是说的普通话;孩子们还主动跟她提出,要买笔、买本子。
“我们在外打工就知道,没有文化很吃亏。看到孩子从小就能学会普通话、能好好学习,我太高兴了。”
昭觉县解放沟乡火普村幼教点的老师阿比牛牛告诉记者,刚开始学习普通话的前1、2个月是孩子们的适应阶段,她上课时会先用彝语解释一遍再说一遍普通话。一个学期结束后,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用语,基本达成了能听懂、会交流的目标,并且每个孩子基本都会唱几首儿歌。
现在,幼教点的孩子们相互间交流大都使用普通话,并且都乐在其中。
“沉浸式情景教学法”,是凉山州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使用的模式,目的是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从小使用普通话的语言氛围,通过童谣、歌曲,游戏化的教学手段以及看挂图、看动画片等方式,在学校给孩子们营造了普通话的学习环境。
在凉山从事了30年幼教工作、并全程参与了一村一幼和学前学普工作的黄静老师表示,根据他们的调研情况看来,学前教育没有受到过普通话教育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实际上还是在过语言关,到了三年级仍然有一半的孩子不能完全听懂课程内容,这些孩子到高年级以后学习更是吃力,很容易出现厌学、辍学的情况,从而再次回到父辈的老路上,为贫困的代际传递埋下了根源。
现在全州轰轰烈烈进行的“学前学普行动”,正是打破彝区幼儿语言障碍的坚冰。这将会让这些孩子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没有了语言的隔阂,能更加迅速地跟上课程进度,学习积极性更高。
引导 融入社会交流
都说小朋友就像一张白纸,需要一个引导他(她)描绘人生的“领路人”。对于凉山彝区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引导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凉山山高坡陡的地理环境和欠发达的经济条件,位于凉山腹心地带的贫困地区大都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带来的是长期与外界缺少交流,对于大多数彝区幼儿来说,他们能接受到的全部信息和教育都来自于自己的父母亲朋以及老师,彝语母语是他们交流的主要语言。
许多初次进入凉山腹地的人对凉山彝区孩子的印象大多都是: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孩子们听不懂、说不来也不敢说,这些看起来“内向、胆怯”的性格因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长期语言不通造成的。在学校、社会生活中,孩子们经历了语言环境的变化,但由于基础太差产生了交流障碍,长此以往,孩子们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最终影响学生的性格成长。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也是孩子们逐渐能听懂、敢开口、敢表达的过程,是孩子们融入现代社会交流的工具。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幼儿“胆怯羞涩、不善表达”的特点,实施了基于300句的“幼儿一对一循环问答游戏教学法”。根据普通话掌握熟练程度对每一个班的幼儿进行A、B分组,实行A+B、1对1结对子互动循环问答的游戏模式教学,先让熟悉的孩童互相问答,然后同学间轮盘流转、师生交互等多场景互动,实现了孩子们敢开口、敢表达的目的。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一学期以来,教学示范点的孩子在幼教点见到辅导员、驻点工作人员及其他人能够主动挥手问好,打招呼,开始克服胆怯,变得大方自信。
盐源县梅雨镇黑山村幼教点的驻点工作人员阿洛里布木对此感受很深。9月初,她刚到幼教点驻点时,孩子们没有人主动和她打招呼,她和孩子们的交流只能依靠老师的翻译。但10月底,她明显感觉到了幼教点的变化。以前看到她羞涩、胆怯的幼儿很多都大胆的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跟她打招呼,说老师好,中午排队打饭时,孩子们会小声地说“谢谢”,下午离园时会对她说“老师,再见。”
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中,学好普通话和养成好习惯两个目标同时进行。在逐渐掌握普通话的同时,孩子们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大多数幼儿在辅导员的组织、教育下能自己饭前便后洗手,回家洗脸洗头,衣服也变干净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慢养成。
语言不通,影响着的不仅是孩子。
贫困群众要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凉山是一个农业大州,贫困群众要脱贫,还得依靠农业的增产增收,而农业技术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支撑。
对于凉山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说,语言的障碍伴随着他们推广农业技术的全过程。“下乡推广农业技术,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交流障碍。”凉山州的农技推广人员道出了他们工作推进中的难处。“只能依靠村上的人帮忙翻译,村民们有了问题来问我们,尽管我们都想尽办法解答,可是语言翻译中间难免有许多词不达意的地方,让我们也很无奈。”
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进行,凉山农技推广人员的“难处”即将消失。
重塑 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幼教点和幼儿出现的可喜变化让“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和广泛赞誉。但这项行动的深远意义却不仅如此。
像勒尔有火一样,许多彝族年轻人,不愿意再按照父辈的方式生活,要“走出大凉山”,去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但由于从小没有受过普通话教育,很多时候他们自己感觉“很吃亏”。
不懂汉语、不识汉字、说不好普通话的贫困村民连坐火车、住旅馆都有困难,怎么出去打工呢?语言不通,即使获得工作,也通常是卖体力为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
因为说不好普通话、存在文化障碍而遭受社会排斥和就业歧视,他们难以获得合法收入和公共服务,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和成果。
如果在外工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和意外,他们不能够顺畅的交流解决问题,只能千里迢迢的从老家请懂普通话的亲朋好友来帮忙解决,自己还要负担高额的差旅费用。
因为不懂普通话,他们在现代文化中被逐渐的边缘化了,他们通过彝语文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有限。不懂普通话,也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这个畅通的渠道获取知识和技能,导致学习能力低下,从而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
而现在,这样的格局开始被扭转。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像是在彝乡大地洒下了种子,学会了普通话的孩子们,不仅让自己的人生打开了新局面,通过“小手拉大手”,他们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在昭觉县支尔莫乡的阿土列尔村,因为其“悬崖村”的名声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这里旅游,但村里的居民全都是彝族村民,村民们有心致富,却因为语言的障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学前学会普通话”这项行动开展以来,阿土列尔村幼教点的孩子们学会了普通话。孩子们不仅自己学会了普通话,他们还成为了连接游客和父母之间的纽带,他们把自己学会的对话教给父母,有时也会充当“小翻译”。
孩子们口中说着的普通话,是致富与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幼儿学好普通话的意义
1、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
2、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
人们开始自觉地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3、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工具,记录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已有成果,传递着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
科学技术越发达,语言文字的应用就越广泛,与社会的关系就越密切。
4、普通话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是知识、能力和良心修养的综合反映。
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而是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5、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7、在我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推广普及普通活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说普通话对幼儿有什么好处20条
1、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看似很平凡,可其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可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
2、对幼儿来说,学好普通话有助于与人沟通交流、有助于从电视电台上获得知识和语言信息。
3、普通话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交流学习,如果发音完美,能提高你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
4、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
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
5、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
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
6、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7、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
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扩展资料:
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
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
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
在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时期,方言之间过去所有的那种明显的界限会逐渐淡化,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削弱。
同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发挥着中华民族族际共同语的重要作用,这也并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